works 02

2018臺灣文博會 華山文化概念展區|一座高山博物館|BODY KNOWING

格式官網獎項-03.jpg
高山博物館-06.jpg
高山博物館-14.jpg
高山博物館-51.jpg
高山博物館-43.jpg
高山博物館-29.jpg
高山博物館-31.jpg
高山博物館-48.jpg
高山博物館-56.jpg
 

BODY KNOWING|一座高山博物館

身體/自然/創造力


  • 主辦單位|文化部
  • 執行單位|台灣創意設計中心
  • 華山文化概念館策展人|王耀邦
  • 華山文化概念館展覽策劃執行・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|格式設計展策
  • 協同策展人|詹偉雄
  • 參展人|江致潔、李秉軍、吳士緯、陳敏佳、詹偉雄、 楊世泰、賴淑玲、戴翊庭(依筆劃排序)
  • 多媒體合作夥伴|Samsung台灣三星電子、Focal
  • 山岳裝備協力|Rockland、COW Records、Patagonia Taiwan
  • 特別感謝|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、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、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
  • 山岳技術攀登顧問|米亞桑戶外中心
  • 雪山攀登計畫嚮導|伍元和、魏泰域
  • 雪山攀登計畫協作|吳佳穎、朱祐璽、鍾澤仕、黃鈺翔
  • 山岳靜態影像統籌|明室意念-陳敏佳
  • 紀錄片導演、展場影像統籌|叄喜映畫 SenseCinema-程紀皓
  • 紀錄片後期影像協力|劉逸柔、兵逸慈、劉芸芸
  • 配樂作曲|Cicada-江致潔、木吉他|謝維倫 、小提琴|許罡愷、大提琴|楊庭禎
  • 錄音與混音|黃志煜
  • 生態影像製作團隊|dosomething studio-王宗欣、曾忠嶽、吳仲倫、林永杰、王筱琪
  • 環景360影像拍攝|張哲惟
  • 入口裝置顧問|何采柔
  • 翻譯|浩瀚兄弟文創社(王品軒、史帝芬、李冠楨、麥譽耀、張文蒨、黃川容、黃雯郁)、胡宗香、 張韞

  • 展務營運|翁熒熒
  • 行銷暨公關統籌|胡蘭玉
  • 展覽企劃執行、文案、展策編輯|楊偉成、陳婕寧、劉力菁
  • 整體視覺統籌|莊皓、方智弘
  • 空間設計、展場工務統籌|格式設計 - 張哲惟、彭一揚
  • 空間執行協力|鳴号室空間設計 - 孫施翔、 謝姍螢
  • 展場攝影紀錄|汪德範
  • 展覽執行協力|陳逸柔、林宜、范至忻、鄒昀達、楊順志、楊和唐
 
 
不是我走向山去攀登他,啊,是他走進我心中,啟蒙了我。
— 約翰・謬爾

臺灣海拔3,000公尺以上的高山,有明文記載的超過268座,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,擁有充沛的生態資源與人文、地理研究的潛力。在時代與社會的演進中,登上高峰從過往「超越巔峰極限」的力量拚搏證明,轉而向內成為「尋找自我」的心靈歷程。

攀登的意象投射了解放身體的可能,與自然交流也成為現代人激發內在創造性的重要途徑。

一座高山博物館,拋開純然科普與地形學的表現形式,是一座帶領群眾探索身體與知性的博物館,藉由一趟臺灣雪山雙邊會師的冬季攀爬過程作為主軸脈絡,使用「現場採集」的策展手法,在未知的攀登軌跡中,呈現人與自然交會的真實歷程,是一個訴諸身體與官能的進行式。本展覽深入探討山與文明、身體與創造之間的重要連結,藉由各延伸子題的思考,進而開展出一段屬於臺灣高山地景、人文、自然、土地與文化自身的新時代敘事。

 影像製作|叄喜映畫 SenseCinema

自然必須經由感覺來體驗。
消逝點的光從盡頭處隨著霧氣奔流而出,接著身體被光所剪影。

高山博物館-07.jpg

無需文字陳述,在展覽的開頭,觀展者徐行於白色的甬道中,打開感官建構身體的感知,走進一座高山博物館,在舊酒場的倉庫柱列空間中,透過光桌與高空燈盤的配置,呈現巨型圖書館般的觀展氛圍,36米的融接投影將空間拖起,讓空間與影像交錯疊合,成為展場的一部分,人、影、凝視,描繪更多的觀看視角;場中體感坡道,讓民眾實際擁有實際爬升的背負感與腳步觸感,隨著高度上升,產生視線觀看的不同層次。

身體,是人們感知的中心,是行動的爆發點,也是確證生命存在感的基石,歡迎你來到高山博物館。

高山博物館-03.jpg